泉州 总有一处打动你 泉州文化

 自从高铁开通了各个城市,神秘的泉州成了一个新兴目的地。泉州,是马可·波罗笔下的第一大港口;是联合国唯一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也是闽南 文化的源头,有着深厚的历史、传统美食,以及顽强遵循着传统的当地人。尽管有美食无好住宿;有文化无大肆宣传,却仍然阻止不了粉丝们前去膜拜。

无独有偶,我们两位撰稿人先后到访泉州,汝小姐惊叹于泉州的多元文化,异域风情,以及市井生活。而Hostelst团队则从万千泉州文化中提炼出最通俗易懂又让人亲近的美食文化来打开你对泉州的认识。通过这两位撰稿人,希望能带你了解不一样的泉州。

一眼千年重返这座光明之城

最 近,闽南小城泉州的热度有些高。编辑的朋友们接二连三地去到这个小城,有的只为寻觅美食,有的则是被其独特的文化背景所吸引,杂志的撰稿人汝小姐也是其中 之一。其实,关于泉州的内容杂志介绍得不多,因为地处偏僻,加上度假元素不够丰富,并不是我们所推崇的度假型目的地。然而,与汝小姐的一番交谈却发现是自 己小看了这座城市,虽然没有好的酒店,但它却有着深厚而且独特的宗教文化,素有世界宗教博物馆之称;它还保留着来自阿拉伯的异域风情,蟳埔女和蚵壳厝建筑成为当地一大特色;如果你静下来盘桓几日,还能观察到不一样的闽南市井生活。接着,就让我们跟着汝小姐,去看看那个极盛时期留下的痕迹吧。

宗教异域市井 小心莫被刺桐迷

去泉州,不是临时起意,而是心仪已久,在大学的历史课上就被这座一眼千年的城市所吸引。这 里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马可·波罗笔下宏伟秀丽的世界第一大港;她的桂冠还有“世界宗教博物馆”、“闽南文化发源地”等等。千百年前,她还有着一 个特别文艺的名字,叫刺桐。“刺桐城,云屋万家,楼雉数里。”唐朝诗人陈樵所描绘的这幅盛世之景,正是泉州城的繁华和荣耀。

回来后也曾想过,这篇文章该推荐什么样的人去?细细想来,尽管旅游资源丰富,但泉州并不是一座度假休闲的城市,所以如果你想找一座城市休闲度假、住优雅的民宿、进别致的咖啡馆、看海听浪,那么80公里外的厦门会是一个更好的去处。不过如果你和我一样,喜欢混搭的文化、多元的历史、以及热烈而温情的市井生活,那么相信我,你会爱上这座深藏不露的光明之城,千年的风霜掩盖不了她的迷人魅力和万丈华光。

或许你会问泉州该怎么玩?对我来说,泉州之旅的目的明确而清晰,所以看一眼宗教文化、探一下异域风情,以及走一走市井生活是我到访泉州的主要玩法,也是我眼中泉州最独特魅力的部分。

宗教 三天里看的庙不带重复

一开始我是冲着名刹开元寺去的,去了才知道泉州真是个多元文化聚集地,光一条涂门街就分布着十三处宋、元时代的文化遗存。有意思的是,你一定不曾想过菩萨、妈祖、关公、上帝、真主、梵天、湿婆这些不同宗教文化能在同一个地方被看到,令人叹为观止。

关 帝庙的香火日夜缭绕,开元寺的廊柱上雕满了梵天和湿婆,宋代双塔的塔身上有头顶陶罐的印度人石塑,清净寺里阿訇的唱诵传遍院落,伊斯兰的拱顶辉映着塔尖的 新月,文庙的屋顶带上了闽南的飞檐和汉白玉的天使,天后宫的妈祖千百年来庇佑着一方水土,基督教堂的十字架上刻着飞天和祥云,钟声响起,鸽群飞过。这一 切,都融汇在了这座“光明之城”——泉州。

在遍布庙宇的城里逛上三天,宗教的宽容和文化的交汇并不会让人审美疲劳。如果时间有限,我推荐其中的五个给你,在我看来,这五个也最具代表性。

·用名刹开元寺 开启泉州第一弹

走 在西街上,远远便可以看到开元寺的塔顶,这是古城的制高点。各地有不少开元寺,而最负盛名的,便是泉州这座。“佛国名传久,桑莲独擅声”,开元寺始建于唐 代,初名莲花道场。在经历了几代乱世和天灾之后,如今的面积只剩最初的十分之一二。即便如此,这里多元的混搭风格已让人惊喜连连、目不暇接。

开元寺的大雄宝殿用近百根海棠式巨型石柱支撑殿堂,古称“百柱殿”,东西两侧则各有一塔,均为八角五层楼阁式石塔,与大雄宝殿成“品”字形布局。走进大雄宝殿,法相庄严,殿内供奉有五尊佛像,即“五智如来”。因为开元寺历代住持皈宗不一,有法相宗、净土宗、律宗、密宗、禅宗,所以相继塑了五尊大佛,这种罕见的佛教规制,也只有在宽容的泉州才得以一见。

在大殿须弥座的腰束上,你可以俯身看到73幅师身人面的青石浮雕,它们原来是当地湿婆神庙的构件,在明代开元寺重修时被移到了这里;抬头望斗栱,可以看到二十四尊“飞天乐伎”,定睛便可以找到佛教的妙音鸟、基督教的天使和中国传统的飞天仙女;慢慢绕道殿之后,廊柱上还刻着毗湿奴的古印度神话浮雕。

除了宗教元素的多样,开元寺的另一大“镇寺之宝”便是当地出土的宋代古船。在寺院内专门辟有一间“泉州湾古船陈列馆”位于泉州开元寺内,陈列着1974年从泉州湾后渚港发掘的宋代沉船及其伴随出土物,以及泉州水域发现的宋元以来的船属用具。这些由水下重见天日的石碇、木碇、铁锚,无一不是历史的见证。

·泉州最美寺庙 非承天寺莫属

要说泉州最美寺庙,承天寺当仁不让。

它不像一座传统意义上规规整整的寺院,而更像是一片曲径通幽的园林。

在五代时,这里是节度使留以效别墅的南园,后来才被改建为佛寺。榕径午阴、偃松清风、塔无禽栖、瑶台明月、卷帘朝日、推蓬晚雨、方池梅影、啸庵竹声、鹦山暮云、石如鹦鹉这“十景”在当时盛极一时,难怪出落得如此美貌。

推开并不起眼的寺门,并不见传统的拜亭,而是一条古榕树掩映的甬道,七座佛塔依次沿路排开。不同于普通寺院的进深式结构,承天寺寺院结构错落,依次分布着天王殿、弥勒殿、大雄宝殿、法堂、文殊殿、钟鼓楼,东侧重建有禅堂、祖堂、龙王殿和僧舍,移步换景。如此亲民而美丽的处所,也得到了历代高僧的垂青。这里曾经是弘一法师弘法之地,山门壁柱上的题联“有无量自在,人不二法门”,正是出自弘一法师的手迹。

·东南沿海现存最早 规模最大的天后宫

此处供奉的天后,便是东南沿海地区特有的信仰——妈祖。泉州天后宫坐落在城门出海口,古往今来,渔船商贾出海之前都会来这里祈求一帆风顺。这里也是中国东南沿海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天后宫。

看了天后宫的妈祖文化陈列馆,才知道妈祖原来是真有其人。她原名林默,生于宋朝,通晓海事,善于航船,终生救世济人,后被朝廷赐封,立庙祭祀,并屡次显灵于海上,泽被一方,被沿海人民尊为海神。宋元时期,随着泉州发展成为当时最大的港口,妈祖信仰盛极一时并远播海外明清时期,不少泉州人过台湾下南洋,妈祖信仰也随之南下传播。如今在台湾和东南亚地区,你还可以看到不少由泉州天后宫分灵而来的妈祖庙。

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二妈祖生日是祭拜高峰,而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一天,天后宫还会举行隆重的“乞龟”活动。“乞龟”谐音“祈归”,仪式当天,拜亭前会用千斤大米堆成龟的形状,并用当地凤梨拼接成两条长龙,以求延年安康。

天后宫的大门对面便是古代泉州的城门——德济门遗址。直到2001年,这里才因为建筑施工而被后人发现,并且出土了包括带着异域宗教色彩的“四翼天使”在内的许多珍贵文物。如今这里是一片遗址展示厅和小广场,后代的孩子们伴着妈祖庙的香火,在曾经的城门要塞上嬉戏玩耍。

·仿若穿越到了中东 探最古老的清净寺

就在关帝庙一墙之隔,有一片显得“格格不入”的建筑,让人恍惚间觉得一步之遥便穿越到了中东。这便是穆斯林在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清真寺——泉州清净寺。它和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一样,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清净寺仿照大马士革伊斯兰礼拜堂而建,同时融入了中式庭院园林的元素,寺内还有一鼎“出水莲花”造型的香炉,颇有中国特色。大门左边的一片废墟则是曾经伊斯兰教徒们每日礼拜的奉天坛,17世纪的一场大地震后,原本巨大的圆顶倒塌,遗址被保留至今。之后,随着伊斯兰教在泉州的日益没落,这里逐渐变得荒芜冷清,杂草丛生,如今只剩下孤零零的石柱,在空旷的背景下倒有了一种欧洲著名建筑遗址般的历史感,显得像它的名字那样,清净无争。

异域 寻找来自阿拉伯的蟳埔女

泉州郊区蟳(xún)埔(bù)村是我的下一站。来这里,其实是为了探访独有的蟳埔女和蚵壳厝建筑。“蟳”是海蟹的一类,“埔”则是常用地名。这两个字组合在一起,成了一个鲜为人知的小村子,更少的人才知道,这里其实是古代阿拉伯人后裔。

这个位于晋江入海口的小村落,自古是泉州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重要港口。那时,大部分载满丝绸、瓷器的商船都是从蟳埔起航,沿着闽南沿海航行到达南洋,经印度洋、非洲东岸,到达富庶的中亚。往来的通商将阿拉伯人带到了这里聚居,虽然经过历代与当地汉族通婚,但村子里中亚的遗风尚存。

的士司机显然对“蟳埔”这个地名并不熟悉,跟着导航才没有开错路。出市区10公里,驶过晋江大桥后沿着海边的丰海路直行,一路所见的海水并不清澈,泊着的渔船时时带来一股股咸腥之气。

终于,车子在路口一块刻着“蟳埔”二字的大石头边停下。眼前的景致和想象中的古早小渔村却似乎有些差距:沿路都是三层的小洋楼,并不见传统闽南民居的红砖翘檐,林立的商铺打着现代的广告,这里已然是一个日益繁华的村庄。

因为并不是热门的旅游景点,一路上不见一块指示的路牌,想必都是对此地感兴趣的游客才会前来探访。我们避开热闹的主路,沿着阡陌的小路走进村庄。越往里走,才越显现出这里原有的模样。

一 路上的目光首先被一个个背着箩筐,盘头插花,戴着丁香耳坠,穿着大裾衫和宽脚裤的当地妇女所吸引,她们便是传说中的“蟳埔女”。头饰是她们身上最姹紫嫣红 的焦点,簪花围都是用应季的小朵鲜花扎成整齐的花环,红、黄、白、紫、粉等不同颜色显得鲜艳热闹,彷佛是头上顶着一个“小花园”,也有些妇人的簪花围不是 鲜花而用的绢花,想来也是更经济的选择。虽然距离现代的物质生活近在咫尺,但千百年来,她们一直虔诚地传承着祖辈们世代沿袭的生活模式,保持着这种从中亚 带来的传统装束和打扮。

走过一间间村屋的门口,经常围坐着三四个蟳埔女,她们一边用传统的工具敲着海蛎,一边拉着家常,当地的方言并不好辨认,但她们会用质朴而略带羞涩的笑容回报路人的问候,让人对这个小渔村,瞬间多了几分亲切和好感。

·一座座蚵壳厝一片建筑奇观

在她们的指引下,我们终于找到了藏在村子更深处的蚵壳厝。

那时,古代商船返航之际,船员们常常将散落在海边的蚵壳装在船上用来压舱,以平衡重心、保障行船安全,这些蚵壳载回来后就堆放在蟳埔的海边。久而久之,当地村民们拾蚵壳拌海泥筑屋而居,建起一座座蚵壳厝,无意间成就了一片建筑奇观。

“蚵壳厝”的建筑形制同传统的闽南红砖厝,这些大而中空的蚵壳垒砌在墙面,可以有效地隔绝空气,冬暖夏凉。另一方面,比起传统的砖石和木料,蚵壳不仅可以抵御海风里带着腐蚀性的盐分,长年累月的风雨还将它们洗刷得格外光洁。

村里的蚵壳厝其实已经所剩无几,不少年轻一代的村民都选择了进城打工,留下的那些也多数新盖了小楼。如今,仅存的几间蚵壳也都是年久失修,沦为仓房或者荒置着无人居住。我们在紧挨着一间蚵壳厝的妈祖庙边,遇到了一个剧组。这是几位厦门大学新闻系的学生,正在拍一部关于蟳埔的纪录片作为他们的毕业作品。

也许终有一天,这些戴花的妇人和蚵壳搭成的房子,会连同这个千年渔村一起消失。

市井东西两座塔南北一条街

在这座一眼千年的老城,除了领略文化交融和异域风情,体验市井生活也是泉州正确的打开方式。

我 们住在老城的中心,一家由古厝改造而成的民宿,四层的小楼带着一个种满花草的院子,每天早晨天色微光的时候,都会隔着窗帘被院里的鸟叫声唤醒,这样的体验 似乎得一直追溯到童年,在城里已是难得。民宿老板是泉州当地的年轻人,在外打拼了几年之后,回到了这个温和的小城。和所有的泉州人一样,在他的眼里,老城 才是这座城市的精华。而老城的精华,都浓缩在了“东西两座塔,南北一条街”这几个字里。

“东西塔”是耸立在开元寺拜庭两侧的石塔,而“一条街”便是贯穿老城区的中山路。这条泉 州最著名的街道,形成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北始泉山门,南至天后宫,中段与涂门街相接,绵延二公里,沿街廊柱式骑楼浓缩了南洋式建筑精华,既结合了泉州民 居的传统特色,又融入海交文化的建筑精华,可谓中西合璧,也成为国内仅有的、保存最完整、最长的连排式骑楼建筑商业街,还曾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1年亚太地区遗产保护优秀奖”。认准这条街,在老城里便不会迷路。

沿着中山路的中轴线,古老的街巷便辐射开去,四周散布着基督教堂、妈祖庙、道观、佛塔、罗马式钟楼、旧驿馆、宗祠、古宅、民国理发店、梨园戏社、木偶剧团……每在街角转一个弯,都会有寻访和发现的喜悦。

很 多年之前看过舒婷的回忆录,她的祖宅便在泉州老城内的旧馆驿一带,面对古老的东西塔。“七十年代初我在这座迷宫式的三进两落大厝穿梭,经七姑八叔的指点, 方寻到我的亲亲二伯婆。跨过尺多高的木门槛,在古井边洗脸,坐硬条凳,喝手制的新茶。家的感觉就在这些刷洗得木纹斑驳的中案桌、影壁、窗棂;微微发黄的字 画;龟裂的方砖;天井蓝釉花盆里的官兰;甚至镶在滴水檐的青苔上。”又是几十年过去了,如今走在老城,依旧处处可见舒婷文字里的样貌。

随意走进一家小店,都可能会从墙上已经脱漆的几代招牌发现这其实是家“百年老店”,面线糊和肉粽都盛在八十年代常见的搪瓷碗里,凉茶是最醇正的中药味,老板娘用已经用到油亮的旧算盘噼里啪啦地算着账,偶尔抬头和客人拉几句家常。漫步老城,路边榕树下的老铺子里常会飘来一阵阵热闹的闽南歌,让人不由自主地跟着节奏摇头晃脑,穿着人字拖满大街晃悠,有一种巡视领地般的自在和放松。

如 果你信步游走到东湖公园一带,还有一个去处不容错过,那便是免费开放的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虽说是博物馆,但一点没有让人枯燥乏味的“学究气”,因为里 面的展品并不千篇一律,而是只有在泉州才得以一见的“新奇之物”。展馆以中世纪刺桐港的历史为轴心,用一件件独特的海交文物,再现泉州的中外交通历史和中 国古代海洋文化。博物馆设有“泉州宗教石刻陈列馆”、“阿拉伯波斯人在泉州陈列馆”、“中国舟船世界陈列馆”等分馆。看完一圈,你就会对“看三天庙不带重复”的泉州城有了一个更直观的理解和更深切的惊叹。那些唐五代的孔雀绿釉大瓶、宋代的尖底海船、元代的伊斯兰教塔式披巾墓盖石、印度教大象与湿婆、还有基督教墓碑上围绕在天使周围的佛教莲花和道家祥云,都只在泉州有。

·听音好茶地人的日常

闽 人好茶,泉州的老人们晨起第一件事便是烧水、泡茶。如果想体验当地人的生活,茶馆是个好去处。老城一带有几家藏在深巷古厝里的茶馆,“古厝茶馆”便是其 一。经过香火旺盛的关帝庙,转到后街,走进茶馆,周遭彷佛一下子宁静下来,实在有一种大隐隐于市的安逸。茶馆有几进深,各个厢房都设着茶台,配几把竹椅,可以随意选座,也可以落座天井,视野更会开阔。点一壶铁观音,配上当地人常吃的橄榄、菜头酸和其他茶点,伴着CD机里传来古腔的南音,一坐便是一个上午。

说起“南音”,其实鼎鼎大名,它是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汉族古乐,起源于唐,形成于宋,如今主要流行于闽南及台湾、南洋群岛华侨居住地区。而泉州南音保留了最原汁原味的传统,唐代琵琶普遍用拨子,且是横抱姿势,如敦煌壁画上的伎乐图一般,泉州南音至今保持着这一遗制。南音是古老的传统,更是泉州市井的日常。在老城文庙广场边的南音会馆,每晚八点左右都有免费演出。来的听众多为当地老人,拿着蒲扇围坐一圈,侧耳倾听,一脸陶醉。而对于多数年轻人来说,则是新奇大于享受,但闭眼听上一段,就彷佛能想象一下自己穿越时空,来到了唐宋某个平凡的夜晚。

宗教文化、异域风情以 及市井生活,汝小姐的文章里透露出这个闽南小城独有的魅力,是初始泉州的最佳方式。她以一个游客的身份探访到了她心中泉州的模样。接下来我们请到一个驻扎 在厦门的吃货团队,他们眼中的泉州则是一座美食之城,每一个点心、每一道料理,甚至每一样食材都包含着他们对于泉州的所有情感,相信你会和我们一样,透过 他们的文字看到另一个生活着的泉州。